枣庄日报记者 张莉萍 苏羽
骄阳似火的田间,27岁的侯广浩正在玉米地里熟练地操作智能灌溉系统。手机APP上实时跳动的墒情数据,与不远处轰鸣的无人机植保作业,勾勒出一幅现代智慧农业的新图景,也映照着这位“新农人”的现代农业梦。
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,如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“新农人”——他创办的千耕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了周边村庄的300亩土地,成为区域内规模较大的小麦玉米种植基地之一。“今年小麦收成特别好,亩产达到750公斤左右。”侯广浩弯腰为玉米打药时,语气中透着自豪。
“当时心里真的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。”说起返乡的初衷,侯广浩坦言,2023年,自己还在外地承包工程,被中央一号文件中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”的表述所触动,“父亲常说的‘一亩三分地,撑不死也饿不着’更是像刺一样扎在了我的心里,农民们辛辛苦苦在自己零散的地块上,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,我想改变这种状况,毅然怀揣着创业积累的60万元踏上了返乡的归途。”
“这么年轻回来种地?”回想创业之初,村里人并不理解,质疑声也随之而来。面对不解,侯广浩的回答朴实有力:“外出创业是为报答家乡而不是摆脱家乡。回乡创业,踏实!”回乡后,有着比同龄人更“野”理想的侯广浩开始在土地里“折腾”。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,刚开始睡不着,吃饭也不香,每天最多的时间都用来琢磨地里种些什么?为了尽快能够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营,他拿出工程人的钻研劲头,白天蹲田埂学农技,晚上研读政策文件,硬是把“谷物种植”这门基础课做出了新花样。
2023年,侯广浩承包了周边村民土地成立了千耕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。首批流转的300亩土地,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连成了一片平整的田野,播下了第一茬规模化种植的小麦。
作为合作社的“大总管”,侯广浩负责的工作很多,大到购买种田需要的农机(无人机、插秧机等),联系专业团队收割小麦、安排人进行植保、打药等田间管理工作,对接企业决定下一季种什么品种的粮食等,小到农机维修的发票报销等,可以说前方农事的顺利进行,都离不开他背后的努力。
“以前种田真的很辛苦。”侯广浩回忆道,每年暑假到了农忙时节,为了抢农时,全家人一起出动到田里插秧,一亩地要从早上干到晚上,插秧、播种、施肥等,主要都是靠人工,不仅辛苦效率也比较低,现在从整田、种植,到插秧、施肥,再到收割、入库等,实现了全程机械化,效率也大大提高了。
如今,再走进合作社的操作室里,智慧农业的图景令人耳目一新: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地块的墒情,智能灌溉系统的苗情监测,手机远程操控的水肥一体化设备……侯广浩投资数十万元搭建的数字化平台,让300亩农田只需一两个人管理。
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拿到“租金”、土地入股分红得到“股金”、用工报酬领到“薪金”,多重收入让村民增收致富,也增强了周边村集体的“造血”功能。此外,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,每年都能拿到一定的分红,还能外出打工或者再做一份工作,今年,麦收过后,300亩小麦种植给合作社带来直接收益45万余元,带动周边村民百余人就业,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,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。
“大家伙沾了广浩的光了,没想到咱农民也能得到如此多的实惠!跟着广浩干,有奔头儿!”村民们对侯广浩的信赖与日俱增。
站在新播种的玉米田边,侯广浩语气坚定地描绘着自己的规划:“持续做优做强特色产业,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,打造农业生态园项目,让本地农产品走出去,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。”
烈日下,播种机在田野划出笔直的轨迹。在枣庄,青春与热土碰撞出的火花,正照亮共同富裕的道路——从“第一个吃螃蟹”到“致富领头雁”,侯广浩的实践印证着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战略智慧,这类新型主体正是乡村振兴急需的“造血干细胞”。
嗨牛配资-嗨牛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-河南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